用户名
密码
短信业务 APP权益
打破僵局   由于与法国停战而带来的心醉神迷很快逝去了,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军 官们日益感到,现实与他们设想当中的富有计划性的总参谋部工作越来越不 一致。人们很清楚、“围困”大不列颠岛的作战还要继续进行。早在 6 月中 旬,有关命令就已签发。据此,陆军兵力将减少到 120 个师,被减编下来的 全部部队和装备,都用来协助海军和空军,对欧洲唯一剩下来的敌人英国作 战①但是,鉴于力量单薄的海军,以及攻击力量一直有限的空军——正如其 在敦刻尔克所表现的那样,能否单靠这一计划就能取得胜利并带来和平?这 是不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一个唯一中断“工作班子”状态的契机?能不能借 此机会打破一切都等待尔维嘉点头。而代之以更多的按自己的思想去进行战 争的局面?作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将英勇绝伦、久经考验的军种陆军闲 置一旁,是完全不正确的!   然而向何方去,打击谁,才能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欧洲大陆上,从 直布罗陀海滨向北望去,已经没有敌人。出于多种考虑,北非被划为地中海 的边缘地区,井作为意大利盟国的具有特殊权益之地。正象人们认为的那样, 在德国彻底战胜法国和英国陆军之后,不大可能再向意大利交付较大的作战 任务。多数人所期望的目标、最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是:在英国登陆这个目标 已日益临近了。早在几周之前,在敦刻尔克的日子里。国防处的参谋们就曾 围坐在罗德特农庄的壁炉旁谈论过,是不是当时应即刻横渡海峡,对英国人 实施追击为上策,法国的半壁河山是否应听任法国自己管理。这种思想只是 由当时的热情所致,但很快便烟消云散了。现在,这种思想又重新浮现在脑 海里;并同时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目前是否已经坐失良机。时至今日, 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国防处长携带几份粗略草拟的方案,由他的黑森林客店,来到 I 号宿营 地的掩体群。然而,他在这里却遭到其上司从未有过的冷遇。格威特从不喜 欢看见他的参谋部提出超出所制定的作战方针的建议。此时,他似乎处于极 其复杂的内心冲突之中。也许他想的与其参谋部完全一样,只是现在不想说。 因为前不久,雷德尔海军大将向尔维嘉提出这一问题时,尔维嘉对此几乎不 感兴趣,随便搪塞过去。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民的这种拒绝态度使瓦利蒙 特费解。返回途中,他猜想,格威特也许是出于政治动机。接着,斯里那威 去找大本营的外交部的代表。外交部代表极其保留告诉他,现正以外交手段 试探伦敦的态度,将来也许会使以军事手段对付英国成为多余之举。但这一 信息也没有从军事上对德国最高领导正处于僵局的问题给予满意的解释。在 人们心里不由地出现了一种象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前不久在慕尼墨与希特 勒会晤后,以尖刻的笔调所描写的那种印象:“尔维嘉现在好比一个把赌本 输得精尤的赌徒,他相离开赌桌,不愿再冒一点风险了。”   国防处的军官们没有放弃努力。这一次,他们查明,陆军总参谋部再次 与他们站在一边。此外,他们还深信他们会得到海军总司令部的支持。第一 步,只是他们努力的间接结果,他们于 6 月 28 日促成国防军统帅部签署了一 道命令。据此命令,“各通讯单位应利用一切途径”,制造假象,使敌人相 信,德军将准备在爱尔兰实施登陆,以此加强对英国的“围困”。   在此期间,格威特为阐明他的观点而继续奔走。在国防军统帅抵达“圣 诞树山”的当天,格威特便向尔维嘉呈送了一份他对形势的判断。      格威特考虑到尔维嘉曾拒绝雷德尔建议这一事实,以及正在进行的对英 国的外交试探,他把在英国的登陆仅看成是“最后的手段”。这位指挥参谋 部参谋长认为,德国战胜英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德国应该也能够选择 一条既不冒险又能保存实力的上策。他进言尔维嘉,德国应首先以占优势的 空军力量,消灭英国皇家空军。接着,空、海军协同作战,攻击英国列岛的 仓库、重要运输线,同时对人口集中地区实行恐怖性轰炸。如果能以此折服 英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英政府提出投降,然后便可在英国实施登陆,给其“致 命一刀”。备战工作必须立即着手,约在 8 月底,9 月初就绪。另外,也不 可忽视利用世界范围的反英力量对大英帝国进行作战的可能性,特别要争取 那些对摧毁大英帝国感兴趣的国家,首先是意大利,其次是西班牙、俄国和 日本。   当时,国防处长及其同僚对这份备忘录以及他们与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 观点上的根本区别,既未耳闻,也没有意识到。于是,他们竭尽全力,将一 切手段都集中使用到“海狮”行动上,想方设法加强德国战争计划上最强大 的攻势。这样,按照格威特的计划,对英作战的主要任务由空军担负,而登 陆成了最后一个,也是最薄弱的环节。   尔维嘉最终同意的这个计划,成了 7 月 2 日和 7 月 16 日国防军统帅部命 令的基础,命令中首先规定,登陆的各项准备工作应即刻着手;14 天后,将 提出详细方针。1940 年 8 月 1 日,国防军统帅部又发布了第三道“指示”即 第 17 号指令,这份题为“空、海军对英作战的指挥”的指示特别强调了此次 行动的目的,即“德国空军部队??要尽速征服(英国)??,为最终战胜 英国创造先决条件”。在所有这些由国防处军官们遵照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 谋长的作战方针起草的命令,都搀杂有国防处军官们的观点。然而,根据这 些命令,夺取制空权的战斗——即英国人后来所称的“闪电”行动——似乎, 仅是登陆作战的前奏,但也是整个作战的高潮。但其前提是,空军要能完成 应尽的使命。   从这个基础和这些观点出发,国防处军官们倾注了他们的全部愿望和才 能,为登陆计划的顺利实施,排除接踵而来的各种障碍。此前此后,国防处 军官们都没有象这次作战准备工作中,有这样能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 自由天地。但是,从他们的上司直至尔维嘉,也从来没有象这一次表示出如 此冷淡和懈怠。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是,尔维嘉对戈林和空军一贯宽容大度, 甚至对英的空中攻势直到 8 月 13 日即与法国停战后两个月才开始的重大延 误,没有给以更多的责怪。但是,当 9 月中旬国防处长到格里内角的空军第 2 航空队指挥所访问时所耳闻目睹的,却使他感到莫名其妙:在这里人们刚 刚开始讨论支援渡海和上陆问题,还根本没有形成任何固定看法。从飞机和 码头向近处望去,海峡沿岸的所有港口都已挤满了运输船和驳船。   格威特将军在他的处长向他报告前线之行时,仍然没有告诉他,根据他 的建议和尔维嘉的意志,空战依然是对英作战的重要手段,登陆只是“附属 物”。国防处的军官们——据他们当时判断——还有陆军和海军总司令部一 直认为,赢得对大不列颠列岛的制空权,只是为成功地实施登陆创造条件, 只有登陆才是决定性的战斗行动。这不仅在目的上,而且在实施、时间和进 攻重点上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可以表明,近 30 年来德国空军一些上层机构所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空军依靠自己的力 量,或者再加上海军,也无法达到使“大不列颠投降”的目的,这一目的只    有通过占领不列颠列岛才能达到。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当时一名身居国防军 统帅部高级职务的军官,也误入迷途。尔维嘉至少应向一问戈林,空军到底 有多大能量。   另一个思想——这在格威特将军 6 月末的日记中已有记载——即从外围 来解决大英帝国问题,也没有任何结果。但大约一个月以后,国防处和陆军 总参谋部在未受格威特的影响下,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同样的努力——尽管 程度有限。此事的起因可能是德国驻罗马大使馆武官林特伦将军向国防处和 陆军总参谋部所作的一次口头汇报,他认为,几周来意大利人对埃及的作战, 即使到将来,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同时,国防处长由于对尔维嘉在英国登陆 的坚定态度也日益产生怀疑,遂于 1940 年 7 月 30 日向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 谋长呈递了一份“对总态势的判断”,建议“向意大利人提供装甲兵力,以 加强其对苏伊士运河的攻势”。国防处的建议以及陆军总司令部同样内容的 口头动议经格威特综合整理后,呈送尔维嘉,赢得了尔维嘉的赞许,同意给 陆、海军总司令部写信,责成他们进一步研究向盟友提供这种援助的可能性。 这份于 8 月 11 日由尔维嘉签署的文件,再次清楚地反映了德国的作战指挥在 那段时间里的摇摆不定。文件中称,在下列前提下:(1)“海狮”行动不能 在今年实施;(2)意大利对苏伊士运河的攻势未能奏效,或是推迟到秋季进 行;那么就可能要考虑元首的想法,即向意大利人提供装甲部队,支援意军 的进攻,或待尔后再夺回苏伊士运河。   在这件事情上,似乎既没有对前因后果的综合认识,也没有联系陆军总 司令部的新的设想,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就于第二天即 8 月 13 日,向希 特勒呈交了一份自己对形势的新判断。一开始,他就开门见山地写道:“登 陆行动无论如何不能失败。失败将会带来政治后果,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军事 范围”。在另一段,他以同样的观点补充说:他认为,倘若全部先决条件— —包括海军方面的——均未达到,那么,“登陆行动是一次在绝望形势下, 必须实施的绝望行动,但现在我们并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做”。格威特继续写 道,对英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迫其屈膝”。然后,与意大利一起进行一 场真正的联盟战争,共同对付大英帝国,以取代劳而无获的“平行战争”。 为此,意大利应尽可能派遣大量空军和潜艇部队,将不列颠列岛紧紧围困; 除了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外,还要准备在同西班牙、意大利达成一致的基础 上,占领直布罗陀。   格威特的同僚们在消化并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尔维嘉对这些建 议——其中涉及到地中海问题——仍保持着谨慎的克制态度。经过长时间考 虑后,他仍然将在英国登陆放在次要位置。1940 年 9 月初,尔维嘉却命令对 占领东大西洋群岛,即从马德拉群岛、卡纳里亚群岛、直至亚速尔群岛和弗 得德角群岛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情况允许时,也考虑??占领??葡萄牙”。 他的这一战略远远背离了“海狮”计划。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对这些— —部分是海军制定的——计划居然没有采取断然否定态度,反而让他的参谋 部用这一新的方针对他们的方案作出回答。这样,长达一个月的时间,白白 地耗费在这个无益的和毫无结果的问题上。   然而,在此期间,又出现了一件意外的情况,它比其他任何计划都更严 重地危及到在英国的登陆,这就是尔维嘉突然要掉转方向对付苏联!这一可 怕的决策颠倒了当时的各种关系,留下难以测度的后果,甚至时至今日。 尔维嘉在柏林作了短暂逗留,7 月 19 日在国会发表演说,竭诚希望与英 国和解,重归干好。此后,德国大本营分若干小组,再次在贝希特斯加登地 域集中。国防处乘坐他们的特别列车“阿特拉斯”号由巴特赖兴哈尔车站出 发。在这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这次国会上被尔维嘉由少将越 级提升为炮兵上将——在 7 月 29 日突然来到国防处,与处里的领导们磋商军 情,这种难得的作法,使大家惊异作常。国防处的军官们,尽管贡献甚 少,没有其他奢望,但这一极不寻常的访问,也算是西方战局胜利后,对他 们的一种不一般的嘉奖①。格威特将四面门窗关死,坐在餐车的桌子旁,对 四位参谋军官②开门见山地说,尔维嘉已经决定,尽可能在早些时候即 1941 年 5 月,对苏俄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从世界上“彻 底”铲除。 格威特的活尤如晴天劈雷。更使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对英国的作战 无论如何不会先于对俄作战结束,而恰恰相反,即在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迫使 英国和谈的情况下,取得对俄国这个最后的“大陆勇士”将是最好的手段。 然而,格威特的话音刚落,四名军官情绪激昂地异口同声表示反对:迄今得 以幸免的两线作战,难道要由我们自己发动吗?尽管陆军主力能够调向东 方。而空军又以什么来对付日益给德国城市带来沉重负担的空战呢?为什么 与莫斯科缔结的“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几乎还不到 1 年,迄今俄国一直按照 条约,准时、充分地向德国提供武器装备时却突然调转矛头呢?格威特对所 有问题,都作了回答,但没有一个令人信服。记忆中,有一句话印象颇深: 他说,尔维嘉认为——也许他自己也这样认为,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分歧是 无法回避的;因此,对俄战局最好是己方军事实力处于鼎盛时期进行,这要 比若干年后重新号召德国人民赴敌作战好得多。而且,德国空军在经受了东 线作战的锻炼之后,可最迟于 1941 年秋季,以强盛的战斗力重返英国战场。 在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激烈辩论之后,他要求我们起草一份命令。据此,陆、 空军在波兰西部占领区的输送展开和宿营准备工作应即刻着手。这项命令是 有关“进攻苏俄的最早文件,代号“东方建设”。   在所有计划突然转向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时,即格威特刚刚披露 此事后,人们仅仅知道。根据尔维嘉的意愿,对俄战争本应早在 1940 年晚夏 就开始了。只是利威尔与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一起向尔维嘉呈递了一份紧急进 谏书,说明时间、空间、气候等因素均不利于对俄作战之后,似乎才说服希 特勒罢手。国防军统帅部的首脑们的这一异议是应当赞扬的,但可以肯定地 说,他们提出异议并不是为了取消这场战争,只不过是推迟而已。   为了使读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作者想再列举几件战后才了解到的事 情: 上面提及的尔维嘉的指示,是 1940 年春季对他的亲信提出的;① 英国政府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于 1940 年 7 月初,通过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 里普斯爵士转交给斯大林一封信。信中建议俄国将矛头转向德国。几天后,苏联便将该 信内容通告德国驻莫斯科大使:   陆军总参谋长的日记:1940 年 7 月 3 日与作战处长的谈话:“当前,摆在首位的是 英国问题题??和???东方问题。对后者必须重点考虑,即给俄国以军事打击,迫使 它承认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1940 年 7 月 13 日,在听了尔维嘉的一次报告之后:“元首最关心的问题是,英国 为什么不愿求和???对这个问题,他似乎与我们找到的答案不谋而合,即英国对俄国    还抱有希望;”   1940 年 7 月 22 日,陆军总司令对他前一天与尔维嘉进行的一次谈话的印象是:“俄 国问题应着手解决。要做好思想准备;”   1940 年 7 月 30 日,与陆军总司令一起对总态势作的部分判断:“如果不能迫使英 国就范,并出现英俄结盟的危险,那么是不是要首先对付俄国,从而实施两线作战。对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保持与俄国的友谊更为适宜”。   1940 年 7 月 31 日,尔维嘉终于在山间别墅指示:“??俄国将主要赌注压在英国 身上??但俄国一旦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也将破灭。德国便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的 主人。 决心:在一系列冲突中,必须将俄国除掉。 时间:1941 年春。   仅从这简短的引语中,就能十分清楚地看出,尔维嘉的反俄决心早就是 无条件的,用他自己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作“无法更改”的。此外,还可以看 出,他的这一决心无疑是建筑在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根深蒂固和从未泯灭的 深仇大恨之上。这一思想大约是在 1940 年 7 月中旬形成的。也就是在同一时 间里,尔维嘉又由于受军队方面的催迫,下达了在英国登陆的命令。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决定的份量差别,一目了然。1940 年夏季,参预 者中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已大有人在。然而,这种打破德国战略僵局的方式, 并没有结束战争,相反却意味着一场新的战争的开始。    新旧矛盾   在国防处内外,凡知道尔维嘉这一新的企图的人,再次提出这个急迫的 问题:如何对付尔维嘉的新企图;怎么才能避免这场在时间和空间上也许是 没有止境的新的战争。虽然未作深入研究,但他们确信,“与俄国保持友好 关系是上策”。进攻俄国将给人民和国家带来可怕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 人们希望能够在国防军首脑人物中找到一位军人。人们信赖他,理解他,他 能以无法辩驳的军事论据,加上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与独裁者及其基于政 治和世界观而作出的决定相对抗。然而.这只足徒劳空想。现在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清楚,尔维嘉已及时地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他已亲自站在了国防军 统帅的职位上,同时也将国防军参谋部——它的参谋长却为此欢心鼓舞—— 作为他的“工作班子”为其服务。   国防处所能物色到的对象超不出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然而也就是 他,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已无法指望发挥重要的政治和战略影响。至于凯特 尔就更不足挂齿,他越来越依赖格威特,毫无主见。尽管如此,国防处第一 海军总参谋部军官仍于 8 月初,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向格威特陈述从长远看 矛头转向俄国后,英国及其海军对德国处境势必带来的后果。这一进谏看来 相当必要,因为海军总司令丝毫不知道尔维嘉的计划。然而,这次拜访却证 实了这样一件事:尔维嘉之所以认为要打败这个岛国,必须要走首先除掉俄 国这样一条“迂回道路”,是因为尔维嘉对英国海军力量估计过高。而对自 己的装备估计不足。   这种新的设想,同过去的一样,缺少说服力,然而它却促使网防处下定 决心,全力以赴,为“海狮”行动铺平道路。依靠这一途径似乎还有避免冒 俄国风险的可能性。据战后传言,尔维嘉长时间为渡海登陆作准备,唯一目 的是为了威胁和恫吓英国。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他在此问题上的反复强 调,更多地是为了说明他还是赞同登陆计划的,只是德国还没有赢得能确保 排除来自英海、空军巨大威胁的空中优势。他的这一观点作者似乎在他的言 谈中亲耳聆听过。他说,如果德国士兵不得不为德国而捐躯,他是可以忍受 的:但他绝不会为成千上万人无谓地葬身于海底而承担责任。   毫无疑问,其结果是,他越是关心俄国问题,气候越是不利于空战的实 施,他就越会将登陆计划置于次等地位。事实上早在 1940 年晚夏,尔维嘉已 经将登陆准备仅仅当作恫吓和威胁英国的手段。到 1940 年 10 月 12 日,情况 终于迫使他向国防军的首脑们公开亮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暂时废止登陆计 划。这里顺便提一句,1941 年春季,为了迷惑敌人,尔维嘉又重操“海狮” 计划。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各情报单位广为散播一种说法,即向俄国进军是 为了转移人们对在英国登陆的注意力。   空军和海军对放弃在英国登陆一事轻易妥协了。因为,海军从一开始就 没考虑过此事;而空军则认为无力取得海峡上空的绝对制空权。只是陆军总 司令部和国防处对此事坚定不移。他们尽管处于被分隔状态,但仍想方设法 企图迫使空军通过不断改善装备和战术,以足够的优势,实施登陆。   1940 年 11 月 12 日第 18 号,便是国防处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在其有限的 范围内所产生影响的证据。这份指令综合了国防军统帅部对尔后德国战争计 划的基本要点。国防处长在这份指令的初稿里,——将“海狮”行动放在头 等位置上——尽管到 1941 年春季才实施;然而,第二天,格威特向他指出,    这种强调问题的方式也许符合陆军总司令部的观点。但却不合尔维嘉的胃 口。斯里那威反驳说,他之所以坚持在英国登陆的观点,是因为它是决定战 争成败的重大问题。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也许同意了斯里那威的观点, 但是。他还是指出——显然他对尔维嘉的意图理解颇深——必须将“海狮” 这段文字从指令的第一段移至最后一段。同时,他还大笔一挥,划掉了瓦利 蒙特对这一条文所加的加重号。①。   这样,遍体鳞伤的“海狮”又挨了“致命一刀”,而这一刀本来是应落 在不列颠列岛身上的。随着未来大规模作战行动可能性的逐渐消失,德国大 本营再次化整为零,以小组为单位活动。8 月 29 日,尔维嘉在英国皇家空军 第一次空袭柏林的轰炸声中回到德国首都,如从前一样,与他的亲信住在总 理府。而国防处野战队,鉴于其有较大的机动性,因此仍暂留在停于格吕讷 瓦尔德车站的特别列车上。由于时令的变迁,到了秋季,他们希望能为参谋 部找到一所既能办公又能住宿的驻地。直到 11 月中旬即战争爆发前夕,他们 才住进波茨坦附近的克拉姆波尼茨骑兵学校,离总理府约有一小时的汽车路 程。第二年的头几个月,国防处仍住在这里;国防军统帅部的首脑利威尔和 格威特将军则与尔维嘉一起,住在贝希特斯加登。在此期间,陆军总司令部 还在枫丹白露等待统帅部对“海狮”行动作出决断。此后,他们便又迁回到 措森。海军回到了它以前柏林蒂尔皮茨驻地;空军回到了它在波茨坦附近的 掩体群。   这样,到了 1940 年秋季,出现了一种从总体上说与法国战局前夕相仿的 状况。信使、军官或官员来往于大本营各小组与三军总司令部之间保持着相 互联系。同过去一样,由国防处收集的情报,仍是格威特每天在总理府或山 间别墅中作形势报告的基本材料。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大部分时间里,只 是到这里作口头汇报,接受尔维嘉的命令和安排。在这种场合下,尔维嘉总 是对一些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发表滔滔空论。   表面看来,国防军领率机构里一派协和气氛。但进一步观察便可发现三 军总司令部在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上的原始缺点。依然如故。首先,象以前 一样,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从未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一起磋商军 情。此外。不是因为特殊原由,三军总司令们也很少聚会,既使碰头。在希 特勒的淫威下,谁也不会说一句真话。更有甚者,在海军和空军以不充裕的 手段艰难地对英国实施“围困”的时候。陆军却通过研究和图上作业逐渐形 成了俄国战局的作战基础;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对此却丝毫没有参 与。第三点——尽管不很重要——国防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与其参谋长直 到 1941 年,一直被分隔在柏林——克拉姆波尼茨和贝希特斯加登两地,只有 通过电话以及国防处长亲自乘飞机取得联系。   因此,被大为称颂的“国防军领率机构的团结”,是名不副实的,完全 是纸上文章。如果说,早在准备在英国登陆期间,国防军总参谋部的工作就 缺乏统一步伐和共同目标,那么在尔后的数月时间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问题上的意见和观点就更是大相径庭。   国防处长及其军官们象格威特将军一样,直到 1940 年 12 月,几乎没有 参与过东方战局的准备工作。这在以往重大战局是极少见的。在这种情况下, 国防处却在全神贯注于适合于将国防军全部兵力调向西线的计划,并将其 1940 年 7、8 月的最初成果部分纳入上文提及的 11 月 12 日的国防军统帅部 第 18 号指令中。进攻直布罗陀的计划是指令的中心内容。尔维嘉放弃在英国 登陆以及 10 月 23 日与佛朗哥将军进行一次不太成功的会晤之后,大力推进 这一计划的实施。原来设想,由空军将海港摧毁,尔后赶走英国舰队,就算 达到预期目的。在国防处的建议下,最后将占领全部陆地作为目标。与此同 时,国防处还在致力于另一项计划:德国派一个空军军和一个装甲军去支援 意大利军队对苏伊土运河的迟缓推进。他们认为,这种对英国人的主要基地 的双管齐下的进攻,似乎有可能最终“摧毁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使战争 进程有一个转折。但在支援意大利的问题上,尔维嘉却改变初衷,拒绝进一 步向意大利提供支援。然而,在坚决拒绝支援意大利之后,尔维嘉却又违心 地要袭击希腊。可以肯定,他的这一态度是由于德国拒绝提供援助,促使墨 索里尼及其统帅部坚持其原来观点而造成的。但是,当时,尔维嘉并不是不 愿意放弃远征北非。因为,他不愿看到为了推动这项计划的实施,而将兵力 由对付俄国转向其他地方。由于这个缘故,进攻直布罗陀的行动最迟不应超 过 2 月初。   在这个阶段,作为国防处大然“盟友”的海军总司令部,也将当时大家 已经知晓的尔维嘉进攻苏联的计划,看成错误的和灾难深重的。由于国防处 的海军军官们对这一共同观点的不懈支持,于 8 月底,提出了第三个建议, 即在世界海洋上“德意联合实施海战”的计划,以便将注意力由东方移开。 这一计划,一开始得到了尔维嘉的赞许,但因必须待到彻底解决地中海地区 问题以后才能下定决心而作罢。   1940 年 11 月 1 日,国防处长在一次商讨关于“冬季作战企图”的会上 想再次使格威特将军确信,这些计划“不可能??全部令人满意??。假如 德国不向利比亚派兵,那么意大利对埃及的进攻就难以取得重大成果,?? 也不会解决地中海的问题。因此,意大利舰队应继续坚守地中海,不应考 虑??与德国重型舰只在大西洋联合作战的问题”。然而,格威特——不管 他自己确信与否——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在此期间采取的德国空军对西西里岛 的行动,并希望能为占领直布罗陀,在地中海地区赢得充足的空中优势。因 此,这一设想也写入“第 18 号指令”里。   指令的开头还有一项计划,这是国防处长倾其全部心血的一件事,即与 法国进行军事合作。如果说在战争进程中,这种“通敌行为”至今还仍被两 国官方视为声名狼藉的冒险行为,那么对当时参与这一合作的军官来说,只 能意味着是次利用他们力所能及的途径和手段促成欧洲邻邦真诚谅解的尝 试。这种联合反英的尝试,或者用“指令”的话说,由初期的共同安全任务, 发展成“法国全面参加反英战争”,是从当前现实出发的。这一目的的最充 分的理由是,没有那个计划更能阻止可怕的战争,向东方扩展,以及有效地 阻止美国参战。   在这里,不可能对由于尔维嘉一贯运用政治欺骗伎俩,将法德军事关系 搞成僵局的发展过程,作详细描述。但不妨只回忆一下初期,它与 1940 年 7 月英国攻击停泊在凯比尔港和达喀尔的法国军舰,是联系在一起的。此后, 德法高级官员在威斯巴登,尔后在维希不断进行接触,在 1940 年 9 月 23 日 德国从海上对达喀尔实施攻击之后,格威特向他的亲信说:“他与国防处长 协调一致,充分利用每一时机说服元首。利用德法共同利益,进行高于一切 的对英国的战斗。”在他对当前“元首观点的转变”进行一番评论之后,完 全接斯里那威的思想补充说:“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关于继续进行 战争和战争目的的基本观点的彻底转变”。最后,格威特出人意料地宣布,    一个月以后,即 1940 年 10 月 24 日,尔维嘉将与贝当元帅会晤。 在对“与法国进行合作??的形式”进行详细研究之后。国防处长应约 德尔的要求,对合作形式提出的原则是:“法国人的参加??必须同时为法 国的生命攸关的利益服务”。双方进行耐心合作共同对大不列颠列岛作战的 问题,在此之前就已被排除在外。斯里那威认为,保障和维护法国殖民地, 是符合德法双方利益的。因此,停战协定的实施。以及与意大利的关系,都 应置于这一目的之下。   在以后的数周时间里,即尔维嘉与贝当元帅会晤前后,与这一军事愿望 相联系的“严重的政治问题”在各方都变得突出起来。意大利人认为,德法 亲近会危及他的战争目的,因此不顾眼前其他方面的许诺,断然拒绝德国人 的要求,并得到德国外交部长的支持。在这种状况下,贝当元帅说了一句人 人皆知的话:“6 个月讨论问题,6 个月后便把它遗忘。”最后尔维嘉——在 利威尔的热情支持下——提出,“将来对法国的让步,应附以超出停战协定 的要求”。这样,在“第 18 号指令”的有关条文还没有出台之前,其份量就 已大大降低了。   在国防处长与大使阿贝茨一起,在巴黎与法国人谈判期间,有机会到约 德尔那里商谈“重大调整”问题,同时向他强调指出“有一半措施似乎不妥”。 其间,利威尔再次强调了尔维嘉的要求,“与法国人的谈判仅按步就班地进 行??这不符合??德国作战的利益。因为,这会使用以继续对英作战的非 洲基地长时间不得开放;而且在这情况下,法国人还可能要求德国,在其所 属的非洲殖民地国家里。恢复秩序和安定,更谈不上,在预见的未来,与德 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共同对英作战。”尽管有各方面的反对意见,希特 勒最后仍指示他的军事全权代表,可采取全盘“接受”的方针。   11 月 29 日,德、法总司令部代表,在巴黎德国大使馆举行了会晤。这 是德法战争结束半年后,两国代表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无拘束 的会谈。斯里那威少将出乎意料地看到,坐在他对面的除了法国陆、海军首 脑恩特西热将军和达尔朗海军上将外,还有副总理皮埃尔·赖伐尔。此后不 久,这位副总理和达尔朗便成了法国的栋梁。会谈中,双方没有采用恩特西 热提出的将来旨在针对非洲内部地区而安排的计划,而是在全面谅解的基础 上,接受了斯里那威少将提出的方案,即——违背全部既定方针,加强法属 西北非和西部非洲的安全,德国国防军将此作为德、法军事合作的最重要和 最迫切的目标。然而,上述所指地区不仅包括在战略上保卫薄弱的欧洲南翼 而且还包括摆脱了英国封锁的重要的经济区。12 月 10 日,在同一地点,相 同的代表,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谈中,法国方面提出的部分问题,第一次 得到满意的回答。同时,使人们加深了一种印象,即只有法国人自己能够有 效地保卫他们在海外的领地。今后会谈的内容将是,通过远远超出停战协定 的,在军事上作出重大让步。以及进行必要的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使 法国能够胜任这些任务。   然而,德国再次——决不是最后一次——自食其言。作为德国大本营的 一名军官,除了按时赴会以外,几乎什么都无权决定。而这就足以使刚刚建 立的联系中断。在第一次同法国代表会晤之后,尔维嘉一反惯例——尽管是 明显克制地——亲自审阅了国防处长的报告。在斯里那威第二次在巴黎参加 会谈时,尔维嘉接到了一份关于法国驻北非总司令魏刚将军不可靠的情报, 而尔维嘉早就对他怀有疑心。于是,命令国防军统帅部,近日内火速发布指    令,一旦法属北非脱离维希政府,便占领全部法国领土,并接收法国的舰队。 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处长发往贝希特斯加登关于第二次与法国人会晤的书面 报告,看来不会受到重视。此前,格威特曾写道:“要趁热打铁,我们的盟 友的进一步反悔”——指在利比亚的意大利人——“很容易导致法国态度强 硬”;而现在,尔维嘉已将大局造就。12 月 13 日,当法国贝当无帅突然解 除了他的副手德法合作法方的奠基人——赖伐尔的职务,甚至暂时关押起来 之后,尔维嘉立即丢下全部外交策略,重又恢复了他对法国的战胜者姿态。   半年后,即到 1941 年 5 月下旬,在达尔朗海军上将——在贝当政府里接 任赖伐尔的职务——以及阿贝茨大使的共同努力下,尔维嘉才同意恢复德、 法双边军事会谈。经过 10 多天会谈——双方代表仍为恩特西热和斯里那威— —产生的纪要形式的条约,并未能发挥德国的倡议者过去所寻求的政治和战 略作用。因为进攻俄国的战局即在眼前。但是,一些极好的机会,尔维嘉也 没有充分利用。譬如,当时一方面按照条约法国应支援德国夺取尼罗河谷和 中东的战争;另一方面——比前者还重要——在法属北作和西非从背后构成 对英国的威胁。尔维嘉的疑心妨碍了法国在军事上作出任何真正的让步。在 政治上,法国要求给以回报,但尔维嘉以欧洲独裁霸主自居,不愿受到任何 约束。   国防处长于 5 月底从巴黎返回德国。利威尔和格威特十分冷淡和毫无兴 趣听了他的报告,接着便让斯里那威单独一个人前往山间别墅向尔维嘉报告 ——这真是一种前所未闻的程序。随后来到山间别墅的是一个令人生厌、举 止粗俗的人,此人便是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斯里那威的汇报,赢得了 尔维嘉的注意,当斯里那威讲到的按照法国的态度,法属北非和西非可能给 德国形势带来的利益及其作法时,里宾特洛甫插了几句话,使人难以遗忘。 他说:“这一切又会对您怎么样呢,我的元首”如果在非洲真的发生了事变, 只需隆美尔将军的坦克,就能将全部骚乱平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肯定不 需要法国人??”里宾特洛甫一边说着,一边抽出插在上衣口袋的手,指着 在尔维嘉面前摊开的地中海地图,首先从埃及、利比亚边界开始,经过突尼 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一直指向下面的达喀尔”尔维嘉终于打破了里宾 特洛哺对这一方案的自问自答,给这位将军造成的尴尬局面,他要求瓦利蒙 特“向外交部长先生再说一遍”,这些地区在非洲相距多远;坦克在这些地 区、机动靠什么取得地面联系;还会遇到哪些障碍。   几个月后,法国在叙利亚受挫,但没有德国支持倘能坚持;与此同时, 德国在俄国旗开得胜,取得重大战果。所有这些事,都有使德法协议有全部 被遗忘的危险。直到 1941 年 8、9 月,国防处才利用东线战事暂停的机会, 向威斯巴登的停战委员会发出一项新指示,命令他们恢复就“协定书”的实 施的谈判。鉴于德国继续考虑到与意大利的关系,又因为法国拒绝就承担力 所能及的任务作出妥协,会谈未取得重要成果。最后一次会谈是由德国驻巴 黎大使促成,于 1941 年 12 月底在柏林举行的,法方参加会谈的是新任驻北 非司令朱安元帅,德方为戈林。此时,正是德国在俄国陷入严重危机,以及 美国参战的时刻。当法国贵宾早已等候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戈林才赶到,并 匆忙向国防处长打听这次谈判的军事题目;而且在会谈中,戈林似乎总是处 在一种瞌睡状况,造成会谈迅速不了了之。无疑,戈林的态度是尔维嘉对此 毫无兴趣的一种反映。尔维嘉经常说,成功时不需要谈判,处于困境时不想 谈判①。    地中海、巴尔干和中东   如果追溯到 1940 年底。就会发现,早在那个时候,根据第 18 号指令所 制定的旨在从外围解决与英国冲突的一切计划,都已宣告失败。这个给 1941 年头几个月留下阴影的事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战胜法国后,德国的作战 已与现实不相符合,似乎被小事所纠缠。毫无目的,处于瘫痪状态。它将一 大部分精力花费在挽救其盟国意大利在海洋、希腊和东北非所遭受的严重挫 折上。佛朗哥将军之所以拒绝同意向直布罗陀的进攻,并不是因为意大利的 这些失败,而是德国未能在英国登陆的结果。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 尔在 1940 年 8 月对形势判断中就提出,“通过其他途径迫使英国就范”。如 果尔维嘉对其他一切反英计划都给予全力支持,那么格威特对形势判断本身 就可能是不正确的。   从 1940 年底发生的一些事情上,“轴心国”的作战就已显露出困难重重、 危机四伏的征兆。1940 年 11 月中旬,经国防处组织安排,德国统帅部的首 领利威尔和格威特,与意大利统帅部参谋长巴多里奥元帅,举行了此次战争 中的第一次会晤。致词时,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高仰着头颅,一脸傲气。 开头他便说:“我们已赢得战争,它不可能再失去,我们必须结束战争。为 此,必须使英国认炽到,它已失去这场战争。”相比之下,雷德尔海军大将 倒现实一些。1940 年底当谈到对英战争的现状时,他对尔维嘉说:“想把英 国舰队赶出地中海,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虽然海军总部一直将此看成 是寻求战争出路的关键,并多次提出。但目前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非洲又 出现了一种危害德国和欧洲利益的形势。”   1940 年 12 月中旬,德国空军第 10 军移防意大利南部:此后,迫于利比 亚和希腊的形势,于新年过后,派隆美尔远征军远征北非;同时派精兵进行 巴尔干战局。这全部对意大利的支援计划意味着——在两个独裁者看来,是 一种勉强达成的妥协。经数月犹豫之后,在一方面尔维嘉通过与墨索里尼协 商,另一方面与陆、空军协商后,这些决定终于付诸实施了。在此期间,指 挥参谋部充分扮演了一个尔维嘉工作班子的角色。它的全部工作主要是协调 友好和结盟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除此之外,还要 为尔维嘉完全根据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所采取的决断,以及为监督准备工作 的实施而起草命令。   德国在北非和巴尔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尽管是针对英国的,但由于俄 国战局的迫近,这些措施基本是防御性的。德国空军第 10 军所取得了伟大胜 利;特别是隆美尔率领的那支力量单薄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前 到达利比亚、埃及边界;与此同时,由于总参谋部和部队表现非凡,在很短 的时间里,到达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缘。这样,到 1941 年 4 月中旬,出现了 一种事先未曾预见的战略态势,似乎有使整个战争进程发生转折的希望。在 英国,人们一贯将地中海看成桥梁,而不是鸿沟,因此,人们当时只希望通 过对克里特岛的强大的空中突击,对亚里山大的英国舰队,以及中地中海和 东地中海的基地构成严重的危胁,此外,人们还希望美国海军能占领克里特 岛,将英国舰队驱逐出地中海,从而结束战争。这样,德国领率机构最关心 的是,不能在巴尔干耽搁太久、以防俄国战局的开始时间拖得太久当时,德 国在地中海北岸和南岸,已经开始了统一的战略行动。但现在的一些考虑与 1940 年春季想尽快到达英吉利海峡时的想法并不是没有相似之处,它并不完 全是仅带有防御性质,而是为胜利结束东方战局后的形势而安排的。此外, 毋庸置疑的是,国防军的活动范围——仅就其有限的向国外和海外输送能力 而言,使它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改变作战方向。1941 年 5 月和 6、7 月间,德国对伊拉克暴动和对叙利亚的法国人的支援,就是这方面的一 个有力证据。尽管如此,如果国防军统帅部是一个反应灵活、对各种可能性 都预有准备的指挥机构,如果它的首脑不背上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实施十字军 东征的包袱,也不是不可能借此机会重新斟酌一下下一步的战争计划。   落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头上的工作,依然毫无意义。值得一提的是, 4 月 22 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奉尔维嘉之命前往伊皮鲁斯,与希腊第二 次签订停战协定。因为第一次是德国常胜的第 12 军司令、利斯特元帅经希特 勒批准同希腊签订的,但它未满足墨索里尼的要求——这在全部战争史上恐 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此外,国防处在巴尔干战局刚刚开始的日子里,还就 占领克里特岛或马耳他是否对地中海的尔后作战具有重要作用,专门进行了 一次分析判断。国防处的陆、海、空军官一致同意国防处长关于占领马耳他 的意见,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通往北非的海上通道永久畅通。但是, 在格威特将军还没有跟上这一思路之前,他们的判断已经过时了。因为希特 勒已经决定,为避免罗马尼亚油田遭敌突袭的危险,绝不能将克里特岛让给 英国人;同时,同意空军从克里特岛上的一个德国空军基地起飞,成进攻之 势,在地中海东部海域对克里特岛施加广泛的影响。在这事情上值得一提的 是,此后不久,尔维嘉的副官长施蒙特上校来到国防处,要求国防处将最高 指挥层的这一不同意见以及尔后出现的分歧看法都载入战争日志里。此外, 在巴尔干战局期间,两列特别列车之间的联系相当松散。战地大本营曾在这 里度过三周。两列专车在施泰尔马克一段僻静的铁路线上,附近便有两个铁 路隧道入口,一有空袭危险,两列专车便立刻进入隧洞。   德国大本营一回到柏林,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便突然受领了一项出人意外 的新任务:“利用一切手段和可能实现尔维嘉的部署,即通过一切可行的途 径,尽速给伊拉克——对英国人——的战斗以支持”。不久就有入提出,要 想迅速提供支援,只有从签订停战协定的法国驻叙利亚军队里提取轻型武 器。而空军的介入——更不用说在克里特岛登陆——不仅需要法国驻叙利亚 行政机构的同意,而且还需要土耳其的友好的忍耐。然而在此期间,伊拉克 的暴动到 5 月底,在英国的强大压力下已岌岌可危。   此后不久,指挥参谋部面临的是一种完全类似的局面:6 月 8 日,英军 和从巴勒斯坦开来的法国戴高乐部队,对叙利亚的法国人发动了进攻。根据 德、法在巴黎达成的协议,德国应当对在叙利亚处于防御地位的法国人给予 支援。过去的讨价还价和犹豫不诀都抛在脑后,现在,尔维嘉允许法国借道 德国南部和巴尔干占领区,用铁路将若干个法国营从本上运往萨洛尼卡;同 时,允许法国海、空快速部队通过地中海,开向希腊基地。法国部队通过英 国海军舰队在塞浦路斯水域设置的障碍,到达叙利亚;德国第 10 航空军也在 具有效航程内,在贝鲁特前成功地牵制了英国的巡洋舰队。在叙利亚的战争, 终于 1941 年 7 月 12 日功亏一箦,前后仅一月有余。   在这场失败即将酿成之时——它清楚地表明,在遥远的异国它乡进行军 事行动,需要周密的计划——1941 年 6 月,在德国大本营产生了在军事文献 上倍受重视的“第 32 号指令草案”。这个文件初稿首先分析了欧洲大陆的形 势,认为“在摧毁俄国国防力量之后”,“轴心国”将称霸欧洲。其作战争    目标是“埃及由利比亚、土耳其由保加利亚、??以及必要时伊朗由外高加 索,集中力量对英国在地中海和近东的地位发动进攻。”在西方,夺取直布 罗陀,也被列入该计划之内。   如果追根溯源,德国的这一“长远”战略计划,最早还是由尔维嘉提出 的。1941 年 2 月,国防处受命以尔维嘉的名义,对在阿富汗进军印度一事进 行研究。1941 年 4 月初,尔维嘉还认为,东方战局将在数个月内结束,1941 年秋有望在“北非展开大规模攻势”。此外,尔维嘉在与齐亚诺伯爵谈话时, 还附带提到巴尔干战局可以通过经由土耳其和叙利亚向前推进以寻求出路的 可能性。他的这一占领直布罗陀、紧接着占领法属摩洛哥的设想,在此期间 几经推延。因此,根据战争头两年的经验,陆军总参谋部对“澄清俄国战局 后的未来作战行动”的倡议作到预有准备,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一设想所涉 及的范围,可以从哈尔德 1941 年 4 月 7 日的日记中找到详细依据。其中有“未 来编制组织的要求”,以及按兵力和兵种对“作战集群”进行精确的“兵力 计算”的一览表,并按区划分为西班牙——摩洛哥,北非——埃及,安纳托 利亚——阿富汗。1941 年 6 月初,陆军总司令部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建议 国防军统帅部和指挥参谋部将上述内容作为指令发出。此后不久,海军总司 令部又提交了一份将全部控制东地中海为作战目的的形势判断,促使国防军 指挥参谋部于几天后,即 1941 年 6 月 19 日,经尔维嘉批准,三军各总司令 部下发了这一计划的初稿。   这一全球战略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俄国战局的进程,这里无需详加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它首先再次证明,在这些思想的背后,隐藏的并不仅仅是 大本营或三军总司令部的狂妄自大——如战后某些评论家所评论的那样。当 时的一些敌对国家,如丘吉尔和英国军事领导也曾经严肃地考虑过以与德国 相似的计划和可能性进军俄国。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国防军的这一长 远计划,是因为一些批评家——他们对这些计划要么不予以承认。要么无所 了解——不可能对所谓在各个时期表现出的“国防军统帅部狭隘的大陆观 念”给予足够的批判,并将责任归咎到在领导岗位上的陆军军官身上。   在尔后的事态发展中,还有几个可说明其胃口过大,以及片面的大陆设 想的事例。国防处长在实施陆军总司令部的倡议过程中,为他的同僚们提出 了一条方针,即:“(1)通过夺取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岛和苏伊士 运河,解决地中海问题;(2)扩建欧洲——西非阵地,反对英、美联合;(3) 在英国登陆,给其致命一刀。”这仍是一种将德国军事力量的重点,致力于 西方的思想。然而,在第 32 号指令的第二稿中,却企图在俄国取得巨大初步 战果后,将中东作为未来作战的主要目标——它主要代表尔维嘉的观点,同 时也是陆、海军总司令部的思想。其中,没有提到马耳他、北非和西非海岸 的防御应由法国承担,由德国提供空中保护;经尔维嘉的批准,准备给法国 以必要的支援。   所有的计划最终都要回到英国。东方战局一俟告成,便以全部力量再次 对不列颠群岛实施“包围”,与此同时,摧毁大英帝国在地中海的生命线, 使不列颠列岛“呈现”“崩溃”迹象,最后,“以登陆结束”全部作战。   
上一章快捷键←)| 回到目录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