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短信业务 APP权益
  5 月 14 日即西方战局开始后的第 4 天,尔维嘉发布了“第 11 号指令”, 确定了继续作战的方针。根据这份指令中部分已众所周知、部分已过时的内 容来看——如应“尽快粉碎”荷兰军队的“抵抗”,而荷兰军队已于当天投 降——指令的主要目的一目了然,它是要清清楚地告诉陆军总司令部,国防 军最高统帅已今非昔比,他要从现在起执掌作战的指挥权。在国防军指挥参 谋部参谋长的日记中,对于尔维嘉干涉陆军职权范围的事也有鲜明反映。而 在这次行动中,国防处在拟制指令过程中,再次贯彻了“任务式指挥法”, 因此他们还为其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沾沾自喜。   从陆军参谋长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指令”’并不十分重视,要求 他将其大量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于适当时候,从比利时地域向左翼转移时,他 却大为恼火。作者曾看见尔维嘉用一部军用电话机,艰难地质问第 6 集团军 司令冯·赖歇瑙大将,为什么迟迟不投入他的装甲军。对这件事,格威特在 5 月 16 日写道:“元首催逼 B 集团军群和 A 集团军群的全部装甲和摩托化部 队尽速行动。”利威尔随即飞抵 B 集团军群司令部,当面向其传达尔维嘉的 要求。这天,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问题的关键是,要开辟一条前送道路?? 分别通过第 6 集团军地域和第 16 集团军地域,??将兵力前送至突破部队的 右翼和左翼”。几小时后,他又补充写道,尔维嘉点到的那个装甲军,正在 它迄今的作战地域,为取得最后胜利再次投入战斗。从他的日记中看出,哈 尔德大概使每一个外行都得到这样一种印象,似乎部队机动困难重重,而且 需要相应的时间。   次日,尔维嘉——大概是昨天晚间受与戈林一席长谈的影响——突然决 定,将经长时间准备的、关于在荷兰进行军事管制的全部措施统统废除。他 纯粹从党政观点出发,以波兰和挪威为样板,在荷兰实行民事管理,完全没 有考虑到这还是一块极不安定的地区。国防处长立即向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就忽视军事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异议,但无济于事。当哈尔德听到这个消息后, 于 5 月 17 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荷兰军事管制问题上采取的态度,再次表明 最高统帅对待陆军总司令部的极度不真诚”。   这是一个即将发生严重冲突的征兆。这场冲突涉及的是整个作战行动的 核心思想,即迅速向海岸突破。当德国装甲部队主力畅通无阻地渡过马斯河, 并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迅速向西挺进时,国防军领率机构与陆军总司令部的 思想,产生了根本的分歧。5 月 16 日哈尔德趾高气扬地写道:“尖子部队正 以一流的速度推进??敌人装甲部队的进攻被击溃。步兵的开进速度??也 极为迅速。”据可靠的消息得知,由南向北开进的法国军队所实施的“进攻?? 开始攻势还很弱”。此时陆军总参谋长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 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南部的翼侧安全可通过“梯队”的不断机动得到 充分保障。他写道:“尔后,此线可通过后续部队得以加强”,并决定次日 将其想法付诸实践。而尔维嘉的想法却与此大相径庭。虽然,他在坦克作战 上不是没有花费一定精力,但他现在一直担心翼侧安全。因此,他把一切希 望都寄托在步兵师身上。他希望,在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之前,步兵应骑 马或步行赶到翼侧。5 月 17 日中午,他向陆军总司令说明他这一担心——正 如哈尔德在日记中所记载的:“他认为主要危险来自南面”“我认为当前没 有任何危险”当天下午,尔维嘉乘汽车亲自赶到巴斯托涅①,向 A 集团军群    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表示他的这一忧虑。尔维嘉强调说,为防止敌人 死灰复燃,在这一时刻,无论如何不能出现任何纵漏。因此,当前不能如此 迅速地向海峡突击,而应以最快速度沿埃纳河、尔后沿索姆河①建立绝对可 靠的防御,即使失去西进的时间也在所不惜。   5 月 17 日傍晚,陆军总参谋长对这一决定以忧虑的语句写道:“真是不 愉快的一天,元首大发神经。他在成功面前畏缩不前,不想冒任何风险,宁 可让我们停止前进。”翌日清晨,哈尔德再次向尔维嘉陈述了他对形势的分 析,最终他认为。作战“不能有任何停顿”,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每一 小时都是宝贵的”。上午 10 时——这对Ⅰ号宿营地的人们来说、可算是起了 个少有的大清早——陆军总参谋长和布劳希奇与尔维嘉发生了一场极不愉快 的争论。格威特称之为“极度紧张之日”。他写道:“陆军总司令部不同意 以最快速度巩固南翼的企图??尔维嘉则以最严厉的方式命令陆军总司令和 哈尔德将军,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此后利威尔再次仓促飞往龙德施泰 特集团军群,命令其参谋长,立即按尔维嘉的要求行动,不要等待陆军总司 令部的命令。格威特也没有袖手旁观,他利用他的权威,下达了补充命令。 而哈尔德却极为恼怒地回到了他附近的猎屋。他写道:“在元首大本营,另 一种观点占了统治地位。元首对南翼有着一种莫明其妙的惧怕心理。他大发 雷霆,暴跳如雷,似乎我们正在葬送整个作战,正在导致全军覆没。他根本 不想继续向西推进。”   直到下午晚些时候,这场风波才平静下来。陆军总司令部收到了一份新 的“命令”②。甚至还有关于早晨说话的“谈话记要”———这是一种过去 几乎从未采用过的、表示赞同陆军总司令意见的形式。当天 18 时,尔维嘉终 于被哈尔德呈送的新的报告说服了,决定“放弃对机动权的控制”,由陆军 自行决定。“从此,正确路线终于能付诸于实践”,陆军总参谋长在分析这 一事件的过程中,这样写道。但他又说:“这是在引起普遍义愤的情况下才 出现的结果,而且从表面看似乎是作为国防军统帅部采取的指挥措施”。这 场风波迅速了结了,国防处是在事后才了解到这一情况。   在后来的日子里,格威特的日记如同温度计一样,反映出指挥层仍处于 一种动荡不定的状况。他们对作战指挥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经验,他们的行动 准则是受其起伏不定的感情和情绪来决定的。因此,到 5 月 19 日,国防军统 帅部对于来自北面的法、英装甲部队的突击,又一次表示出“极大的忧虑”; 而敌人的这一行动正中陆军总参谋长的下怀,他“恰恰表示欢迎”。结果, 两个最高指挥机构对空军的参预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5 月 20 日傍晚, 大约在西方战局开始后 10 天,德军就到达了阿布维尔地域的索姆河河口,并 在河口北部将拥有数个集团军的敌人合围。“山崖城堡”沉浸在不寻常的胜 利喜悦之中。格威特写道:“元首大喜过望,高度评价了德国陆军及其领导。” 5 月 21 日傍晚,尔维嘉“对于步兵师向前推进不够又有点心神不定”。约德 尔看到尔维嘉在“地图室里一直呆到一点半”。   第二天,便开始了戏剧性的敦刻尔克事件。在这些日子里,尔维嘉将刚 刚庄严表示的对陆军的“赞许”抛到九霄云外,再次于预作战行动,因此使 西方战局,甚至整个战争的结局,都对德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许多战史 书籍已对这一事件作过描述,为使这一事件的介绍更加丰富,作者想以个人 在大本营的经历作一些补充。 此次对立的阵容仍如同以往:一方是尔维嘉、利威尔和格威特,还有戈 林;另一方为布劳希奇、哈尔德,以及国防处的陆军参谋军官们。尔维嘉及 其追随他的那些人自以为是,毫无顾忌地将他们的观点和意志强加给陆军总 司令部。经过多次“不友好的会商”之后,哈尔德于 5 月 25 日只好屈从于无 法更改的事实,他说:“迅速推进的左翼前面并没有敌人??但被元首的不 可更改的意志阻止了。”次日,哈尔德用极其尖刻、嘲讽的词句概括了全部 的灾祸:“装甲和摩托化兵团遵照至高无上的命令,象大树一样,扎根在贝 顿和圣奥梅尔之间的高地上,不能进攻。??而此在正是敌人的暴露后方, 本可大干一场”。在此期间,由比利时匆忙开来的、仅由步兵师组成的 B 集 团军群,“在对付着谨慎后撤、但仍保持战斗力的敌人??以一定的代价缓 慢向前推进”。而敌人在此期间,却匆忙准备于第二天将其被围部队运过海 峡。   象哈尔德及其周围的军官一样,国防处的陆军参谋军官们,也对尔维嘉 的命令大吃一惊。尔维嘉对他下达的这一命令,不想作任何解释。斯里那威 和洛斯贝格毫不迟疑,立即通过“上层路线”,详细打听事情的来龙去脉。 格威特极不耐烦、并十分自信地说:他、利威尔以及尔维嘉,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就相当熟悉弗兰德的低洼沼泽地带,那里无法使用坦克。在狭窄的小 路上,排成长串的坦克会相继被摧毁,加上迄今已经损失的坦克,到法国第 二阶段攻势开始时,将没有坦克可以投入。目前在弗兰德唯一能够作的,就 是大胆使用空军。戈林向尔维嘉担保,他的飞行员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在沿 岸完成对敌人的合围①。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以其在战前和平年代里,在比利时海滨度假时的所 见所闻,强调指出,1918 年以来弗兰德地理的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但却是 徒费口舌。作者对空军在黑夜和恶劣天气里的作用的怀疑,也没有引起任何 反响。至今还留下难忘的不愉快印象的谈话,还有两点值得一提:格威特没 有一句是引用龙德施泰特元帅多次表示赞同尔维嘉命令的话,尽管龙德施泰 特由于他在当时的总参谋部军官中享有崇高威信,利用他的话最能消除其下 级的矛盾;格威特更没有谈到——那怕只是暗示——政治动机,即尔维嘉可 能出于对英国远征军的怜悯。龙德施泰特在这件事的态度,在陆军总参谋长 的日记里没有任何记载。相反。在 5 月 26 日的日记里却提到,“龙德施泰特 不再坚持,径直去找霍特①和克莱斯特②,向他们说明快速部队继续推进的 条件。”因此,根据上述情况,只能证明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军 官们——更不用说陆军司令部——尽管在观点和安排上与尔维嘉有部分的一 致,但目标绝不是一样的。这一切说明,龙德施泰特仅仅为了调整装甲部队 而下达的短期“停止令”——对此,陆军总司令部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成 了尔维嘉在关键时刻中断作战行动自然发展的借口③。5 月 26 日下午,装甲 部队恢复机动权。但为时已晚,已无法从总体上阴止英、法军队向海峡彼岸 的撤退,德国空军也只能起到干扰作用。   为了使读者对那个时期有更全面的了解,作者还想补充一些对西方战局 尔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印象,因为它对于大本营的性质和作用据有典型的意 义。   当德军于 5 月 20 日快速到达索姆河口后,尔维嘉立即撤消了以多个意大 利师在阿尔卑斯山脉北缘发动进攻的计划。尔维嘉的这种对盟国意大利反复 无党的态度,只能是出之于纯军事原因,别无其他解释。5 月 30 日墨索里尼 照会尔维嘉,宣布意大利于 6 月 5 日参战。尔维嘉对意大利独裁者的这一决    定非常恼火,建议他最好再等几天,这似乎义与“轴心国”的政治目的不相 协调。破绽百出的理由是意大利的参战,将会干扰德军于同一时间计划在法 国中部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但是,如果看一看哈尔德在这些天给的答复, 就会知道尔维嘉的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哈尔德曾答复陆军总司令说:“意 大利在下几周”才能参战。此外,尔维嘉对于墨索里尼提出的关于两国总参 谋部进行不承担义务的对话的动议置之不理,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尔维嘉 而对德国国防军所取得的出人意料的巨大战绩,并不想与盟友分享胜利与和 平的硕果,而必须由他一人独占。   当时,不管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得知尔维嘉的公开的或秘密的企图,是多 是少,都应从这些事情中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两个盟国 不可能拟制共同的作战计划,更谈不上并肩战斗。因此,当意大利于 6 月 10 日参战时,两国既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最起码的军事联盟所必需的计划 和目标。   随着 6 月 5 日在法国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尔维嘉与陆军总司令部首脑 进行了第一次会商。会上再次出现的对立很能说明问题。在说明下一步的目 标时,哈尔德说:“必须把敌人的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目标”。他的话是符 合总参谋部的久经考验的理论的。可是第二天,陆军总司令却告诉他一个希 特勒的新想法,“其中关键的一句话是:“他首先想以十分的把握夺占洛林 铁矿,从而剥夺法国的装备基地。”如果在当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日子里, 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能够衔接起来,那么后来就没有足够的办法和施加充 分的影响说服尔维嘉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即“夺取特别是坚守一个领土目标, 是以战胜敌军为前提”,“未取得这一军事成果,??夺占具有军事经济价 值的地区,即夺取领土目标,是成问题的,长时间坚守也是不可能的”。在 这个观点对立的整个过程中陆军总司令和陆军总参谋长,以及陆军高级指挥 官们仍然是处于孤立的境地;格威特保持沉默,利威尔和“四年计划”所谓 内行领导戈林,百分之百地支持尔维嘉。   6 月 3 日,大本营结束了在“山崖城堡”的生活。撤离前,根据尔维嘉 的命令,整个“山崖城堡”区域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每个房间和每扇 门上的名牌都应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作者周围的人们看到大本营的第一个 驻地正在开始变成德国的纪念地,颇感不快。但人们心里也非常明白,在法 国所取得巨大胜利,主要不是归功于尔维嘉和他的军事工作班子。西线作战 精神上的倡导者、时任军长的曼施泰因将军写道:“在德国西线攻势的初期 行动中”,他“基本被挤到一个旁观者的地位”。胜利的真正获得者陆军总 参谋部也受到尔维嘉的压抑。   大本营新的营地,设在比利时南部一个名为布吕利一德佩什的小村庄。 当国防处的大部军官乘飞机在这里着陆时,一大批托特组织①的工人正在忙 于最后一批工程:尔维嘉个个掩蔽部、花园,以及一条用砂砾铺设的道路, 在“内部区域”还有一个小喷泉。在尔维嘉到达后的两小时,这个老百姓已 经撤离的地方,冷寂无声,似乎变得渺无人迹。仓库设在乡村校舍;临时木 板房被当作国防处的办公室。国防处军官们的宿营地则设在离尔维嘉较远的 村子里。陆军总司令部将其大本营设在离尔维嘉数里远的地方。   到这次战局结束前的短短的时间里,作者曾亲耳聆听了尔维嘉和戈林在 乡村的一块场地上进行的一次令人难忘的谈话。谈话的起因和内容是英国空 军轰炸德国城市居民区一事,这在当时,第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戈林大    话连篇,说什么他早就对敌人的这种冒险公开发出过警告,敌人的活动不会 持久,它立即会遭到“十倍”炸弹的报复。尔维嘉立刻表示坚决反对。他认 为,英国人这样作很可能是由于英国领导人在敦刻尔克的压力下、一时失去 冷静;也许是由于英国的轰炸机缺乏瞄准设备,或是由于英国人投弹手操作 不熟练,才致使他们攻击平民百性。总之,他认为无论如何要等一段时间再 采取相应措施。这一立场,德国曾在 30 年代进行的国际谈判中采取过,在对 英国进行大规模空中突击前,又一次得到证实。   如果说指挥参谋部在尔维嘉与戈林——他们总是谈论空军的事的这种谈 话中间——只是充当旁听人,那么到了 6 月中旬,却突如其来地受领一项任 务,即准备与法国签订停火协定。在法国提出媾和要求之后,尔维嘉便于 6 月 17 日动身前往慕尼黑与墨索里尼进行会谈,行前没有就准备工作交代任何 方针。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不得不多方征求意见,除了 1918 年 11 月贡比涅的 协约国的有关规定可作借鉴外,无法找到更好的依据。6 月 19 日尔维嘉从慕 尼黑回来后,情况才发生变化。他象在慕尼黑对意大利人一样提出将保持最 大克制作为基本原则。他认为,停战无论如何不会受到威胁,因此,法国不 可能重新采取敌对行动。现在要着手进行的,是在将来的停战协定中提出更 高的要求除了匆忙原因之外,由于上述这种对法国的估计不足,使德国没有 在法属北非采取充分的安全措施——这是违反意大利人的愿望的,这一疏忽 为尔后的严重后果埋下了祸根。①6 月 21 日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天。在这一 天也维护了法国代表的尊严。此后,大本营人员各奔东西。尔维嘉由两个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连服役的战友陪同,在当年法国的战场中进行了一次 旅行。此外,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尔维嘉还秘密地在一个法国通的引导下, 观赏了巴黎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而此时,他再次放弃了他长期构思的,在法 国首都举行一次大规模阅兵式的计划——以象征性地表示战争将要继续进行 下去。其原因是戈林不想担负空中安全的责任——这是在那些被胜利冲昏头 脑的日子里出现的不详之兆,国防处的几位军官也借这一机会,到敦刻尔克 地区作了一次参观旅行。   经尔维嘉的允许,陆军总司令部将其驻地迁往枫丹白露。自 6 月 25 日, 大本营的各个小组先后向北部黑森林一个战前就已准备就绪的掩体群——代 号“圣诞树山”——集中。尔维嘉在回柏林之前,之所以选中这一地点作短 暂停留,主要是为了由此出发去参观法国马奇诺防线这一伟大杰作。国防处 的成员工作和居住在黑森林附近的客栈里。尔维嘉还特别为此发布了一项指 示,对于店主所遭受的生意亏损,要照价赔偿。这些都照此办理了。   
上一章快捷键←)| 回到目录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