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不明火灾
嘉靖元年正月己未,嘉靖皇帝要带众臣到城南郊外的天地坛去祭拜天地。这是嘉靖皇帝自登基之后的首次祭拜天与地,因此,朝廷上下均格外慎重,且规模也较为宏大。
日出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正阳门以次豁然洞开,年少的嘉靖皇帝头戴翼善冠,身穿衮服,坐着御辇,后面跟随着文武朝臣、内官和侍卫,出诸门,从天桥上走过,威风凛凛地去天地坛举行祭祀典礼。
嘉靖皇帝的大队人马尚未走进天地坛,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就开始鸣响起来。与此同时,一头牛犊已放在了圜丘前燔柴炉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上,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大乐之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
嘉靖皇帝被太监周正搀扶着走下御车,在杨廷和、蒋冕、毛纪等文武百官的陪同下走进天地坛。嘉靖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首先,由嘉靖皇帝像模像样地恭读起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嘉靖皇帝一旁恭立目视,望燎,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焚烧,此时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
嘉靖皇帝从天地坛回宫,在回去的路上,他就看到皇宫方向一股乌烟直冲云霄,心里正七上八下犯着疑惑,刚进华盖殿,就有太监禀报:“禀报陛下,清宁宫后殿三小宫起火了,且风急不可扑灭也。”
嘉靖皇帝一听,心里猛一惊,母亲兴帝后住在那里呢,他赶紧亲临火场,最终火被扑灭了,可烧得一片狼籍,一塌糊涂。
这火烧的不是地方,与嘉靖皇帝生母兴帝后住处不远,让嘉靖皇帝庆幸的是,母后发现及时,撤离得快,并无大碍。
没想到的是,这次火灾,却让首辅杨廷和那帮护礼派们找到了反对在“兴献帝”中加“皇”字的理由。认为机会来了,杨廷和一回到内阁,便令手下心腹四处活动,并动员百官一齐上奏。
第二日早朝,蒋冕就抓住这次火灾上言道:“陛下,昨日火起风烈,大火只烧了清宁宫后小宫,可谓为天意啊,为何只烧清宁宫呢?原因很简单啊,就是皇上要在兴献帝后之上加称皇字,引起了祖宗神灵的不高兴啊!”
杨廷和也说:“陛下啊,您看看吧,都是您不听众臣劝告之结果啊,如今连老祖宗也不高兴了,这可得了啊!皇上啊,上天就是惹不得的啊!”
何孟春也跟着附和说:“这是先有了人怨,后又惹了天怒啊!”
嘉靖皇帝坐在龙座上,感觉全身发热起来。
众给事中也上疏说:“天有五行,火是主礼的,人有五事,火实主言的。名不正,则就言不顺,言不顺,则就礼不兴。今日之火灾,是皇上废礼失言之所致也!”
众主事也说:“忽而之间,大火即起,不在他宫,只在清宁宫后殿,不在他日,而在陛下祭天之日。任何事情都先有因,再有果,这火灾,是有预兆,是有警示的啊!”
百官轮番炮轰,嘉靖皇帝额头上挂满了豆大的汗珠儿。那些上奏章者,个个呲牙咧嘴,竟将一个普通的火灾与议礼联系了起来,什么天意呀,什么祖宗神灵呀,年少的嘉靖皇帝被他们的危言耸听弄得如芒刺在背,有些惴惴不安畏惧起来。天意,皇上是天子,就得听上天的差遣呀!嘉靖皇帝坐不住了,就无可奈何地说:“朕,朕……就依众爱卿的罢了,做明君,不做违背天条之事,就不在兴献帝、后上加皇字了,这该行了吧?”
嘉靖皇帝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已经被这议礼之事弄得焦头烂额,心荡神迷了!难道真的是朕错了?他想起众大臣的咄咄逼人的眼神,夜里入寐即做恶梦!上朝时,生怕众臣议大礼,一听到有大臣说议礼之事,他心里就有些发颤。甚至见了那杨首辅,心里就有些畏惧。朕争不过他们啊,朕甘拜下风吧,于是下诏书,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皇字再不言加了!这不就等于是皇帝投降,败下阵来了吗?
众臣退朝了,有其名无其实的皇帝,可怜巴巴的少年,一人坐在龙座上,眼睛睁得大的,呆呆地看着众臣,那些胜利者退去的脚步……
太监周正见状,摇摇头,心痛地喊道:“陛下,皇上,退朝也!”
嘉靖皇帝等众臣全离开了,他才哭出声来,如同黄河决堤一般。
事情过后,嘉靖皇帝一想,不对呀,那火烧得有些蹊跷啊?正如诸臣所说,那大火为何偏偏要烧清宁宫呢?明显不是向着朕的母亲兴帝后来的吗?要是这样,那不就是人为纵火吗?想到这里,嘉靖皇帝的心骤然一缩,这会是谁干的呢?敢做这样的事,背后指使者一定不是等闲之人啊!会是谁呢?有谁如此恨朕的兴帝后啊?难道是慈寿皇太后?她是不喜欢兴帝后,平时都是冷眼相向,虽然勉强同意封了兴帝后,可她一直还是将兴帝后当王妃看待,但她还不至于卑鄙到用此下策令人纵火啊!会不会是那些所谓的护礼者为了达到其目的,而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呢?嘉靖皇帝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张张不停地翻动着的嘴巴:陛下,此大火是天意啊……嘉靖皇帝越想越不是滋味,他感觉自己被那些大臣们捉弄了!他令人召来了锦衣卫指挥史朱宸,下旨道:“昨日大火烧得有些蹊跷,单烧兴帝后居住的清宁宫,单在朕出宫祭天地之时,卿等快去查个水落石出,以解朕心中之疑惑。”
朱宸是原兴王府旧臣,对嘉靖皇帝忠心耿耿,他立即表态说:“臣尊旨,一定细查,决不放过蛛丝马迹。”
朱宸等人查了多日,结果没有查出什么所以然来。
可这场不明大火,在嘉靖皇帝的心中,聚结成了一个疙瘩,好长时间无法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