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哭求首辅
嘉靖皇帝用手擦拭了一下眼泪说:“呜,侄皇帝实属无奈呀,以首辅和和礼部众臣之意,生母岂不要与亲子行君臣之礼啊?此谓何孝啊,此谓何礼啊?”
张太后听了嘉靖皇帝的此番话,也却觉得不是太妥当,要是如此,皇帝的生母为叔母,母子想见,其母岂不还要向儿子行嗑头之礼啊?但,一山不容二虎,她不想让嘉靖皇帝的生母对自己目前的地位产生威胁,因此,她也不想轻易松口。
嘉靖皇帝见张太后仍然不表态,明显是不想成全我们母子两人,就大哭着说:“要不,太后伯母,还是让我们母子回安陆吧,这样的皇帝,我不做了!回去了,起码还能行孝道,孝敬母亲。”说着就要脱身上的皇袍。
黄锦见状,赶紧阻拦,说什么也不让他脱。黄锦虽然已是御太监,可毕竟还是奴才啊,他真想帮一帮老主子,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心里明白,人家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可嘉靖皇帝倒好,不要江山要孝道。他抱着嘉靖皇帝,也哭泣得像一个泪人。
张太后见嘉靖皇帝动了真格的,也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这时,张璁不失时机地以礼制为题,写了一篇《大礼或问》的奏章。张璁说:“现在要迎养圣母来京,称皇叔母的话,就要讲君臣之义了,难道圣母要做皇帝的臣子?”
如同雪中送炭,嘉靖皇帝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旋即要黄锦将奏章递与内阁及礼部,让众臣讨论。
杨廷和深知那黄口小儿的倔犟,又是哭,又是闹的,再说人家张璁确实说得在理,张太后迫于无奈,只好以退为进,便出面召集杨廷和、蒋冕、毛纪、毛澄几个重要大臣,商议起了兴献王及王妃的尊称。
大家都意识到这件事敏感,如果处理不好,倔犟的皇帝真的一拍屁股不干了,要回安陆,那天位不是又虚了?朝廷上下忙碌了半年,那不是白忙碌了吗?对此,张皇太后不得不松口,同意考虑兴献王和王妃的尊称问题。
他们经过商议,由杨廷和代为草敕道:“朕奉圣母慈寿皇太后懿旨,以朕缵成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宪庙贵妃邵氏称皇太后,仰承慈命,不敢固违……。”
照杨廷和的想法,他代嘉靖皇帝草拟这个敕诏,就像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争论了那么长时间,还是那小孩子胜利了,让其父母称帝称后了。
嘉靖皇帝虽然通过又哭又闹为自己的生身父母争得了帝和后的名份,但他看了草敕,并不是完全满意。聪明的嘉靖皇帝来了一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进行了妥协,就照他们的意思,生母就不朝太庙了。
十月四日这天,滞留通州十天的嘉靖皇帝生母蒋氏在浩浩荡荡的迎接队伍的簇拥下,以帝后的身份进宫了,举行仪式后,住进了清宁宫。分别整整半年的母子终于想见,而且见得非常不容易,二人抱头而泣。
兴帝后蒋氏安顿好后,顾不得疲劳,由儿子嘉靖皇帝引着,去仁寿宫拜见慈寿皇太后张氏,两位老太太虽以姐妹相称,面子上也和和气气,可一山不容二虎,一巢不容二凤,张太后从内心里瞧不起兴帝后,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皇太后,是后宫里的当家人,心里说:我儿子的江山让给了你的儿子,这后宫的主导权绝对不能再让了!于是,与兴帝后见面时,有些敷衍,甚至有些居高临下,指手划脚,嘉靖皇帝看在眼里,颇为不瞒,但没有从容面上表现出来。他知道:没有慈寿皇太后改变态度,恐怕自己的生母尚候在京外的通州,没有进宫。
兴帝后蒋氏先拜见了张皇太后,又去拜见自己的婆婆邵皇太后,接着,又照嘉靖皇帝的意思,进谒奉先、奉慈二殿。该走的礼节都一一走到了,只是没有拜太庙。
整体看来,这一时期朱厚熜与杨廷和等大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博弈,表面上是在进行礼仪之争,而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实权之争。在这个时期,少年天子明显处于弱势,他是在为自己应有的权力在进行抗争。杨廷和大权在握,却也不愿意轻易放弃,明知继承大统是人家朱家内部的事,可内阁却要越俎代庖,全力主导,也就出现了你皇家的事也是由我杨廷和说了算的奇怪局面。他这种权力欲的扩张,源于他治国有功,且功可盖世,得到了朝野诸方的拥戴和赞誉。就是朱厚熜进京继大统,也是他一手操办的,甚至在杨廷和的大脑中有这种想法:没有我老臣,岂有你新帝乎?往往越是有功之臣,越是容易权力膨胀,越是容易唯我独尊,越是容易犯低级错误。人家年龄再小也是皇帝呀,就是拿捏也得有分寸啊!首辅,顾名思义就是要你辅佐人家朱家治理朱家的江山啊,当初人家祖宗朱元璋为何要取消宰相这一职位,不就是怕汝等这些外人喧宾夺主掌了实权吗?杨廷和所为,犯了大忌矣!
对于少年嘉靖皇帝来说,面对如此强势的内阁,也就只好夹着尾巴做皇帝了。在治理国家方面,许多政策他均有参与,不经他肯首不可能实施,可取得功绩却都是内阁大学士杨首辅的。这就不计较了,反正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国泰民安!朕事事依你,全力支持你,你总有一个礼尚往来,听朕一回吧?有时,嘉靖皇帝几乎就是在哀求了。就是这次生母进京,嘉靖皇帝就拉下架子,对杨廷和等人就是哭诉:“众卿之意朕明白,朕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极之思亦无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肠,慎无再拒,勉顺施行。”意思说,请你们就接受我的命令不要再拒绝了吧,勉勉强强实施就可以了。在当时,嘉靖皇帝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不能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可这一起码要求也不能如愿,内阁杨廷和等人铁石心肠,不肯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