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短信业务 APP权益
48.初议礼仪 借嘉靖皇帝的手处置了不是太听话的王琼,这就等于是杀鸡给猴看了,以后就是有人想反对杨廷和等人,那也要想想后果了。 杨廷和等人以为扫清了障碍,就春风得意起来,在班丛中,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相互使了一个眼色,毛澄会意,立即就按事先的安排信步走出班丛,他跪下,用手高举着奏折上疏说道:“启禀陛下,皇上继了大统,尚要继承大宗……。臣等认为,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 嘉靖皇帝坐在宝座上,以为大臣们上奏章是关于新政的事,心里想,自己要当一个贤明的皇帝,只要他们的建议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国泰民安,我就支持他们吧。可听毛澄之言,又从太监周正手中接过奏折打开一看,原来他们今天要说的是我个人的事。他看了看奏章,马上明白过来,毛澄的意思是:你嘉靖皇帝既然继承了皇位,就应该称伯父孝宗皇帝为皇考,而反过来改称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生母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从此,对兴献王和兴献王妃,朱厚熜一律称“侄皇帝”;益王第二子朱厚炫,继承兴献王,袭封为兴王。这样的安排,就等于将兴献王朱佑杬惟一的儿子朱厚熜过继给了孝宗为子,而正式成为武宗的弟弟,以继承皇位,再将益王的儿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朱佑杬,继承王位。 杨廷和等事先是准备让少年皇帝照章而行,并未想征求他的意见的,上奏章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没想到,对于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安排,近两日对杨首辅几乎是言听计从的少年天子,这次颇为不满了。 怎么突然又冒出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出来了呢?《遗诏》只是说要我来嗣皇帝位的,没有说要我来继承什么大宗的啊?嘉靖皇帝眉头紧皱,举着奏折龙颜大怒,他大声喝道:“毛爱卿,你给朕说说,父母难道是可以随便更改的吗?你们这么做,难道不是违背了先皇之遗愿吗?”人家可是研究《孝经》的专家啊! 毛澄一下不知如何是好,张了几次嘴,没有回答上来。 嘉靖皇帝想了想,自己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帝,竟然连自己的父母就不能要了,他越发义愤填膺了。他仍然大声说:“孔圣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之始与终都离不开自己之父母,这父母岂能更改啊?”越说越激动,声音越来越大。 少年嘉靖皇帝的突然举动,出众官员之意料之外,个个一时瞠目结舌,你看我,我瞧你,不知所措。 显然,毛澄的做法激怒了少年嘉靖皇帝。一惯讲孝道的嘉靖皇帝无法接受自己称自己的亲生父亲和母亲为叔父、叔母,而称呼根本没有过继手续的伯父为皇考,这分明是想将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变成发生过的事情,说这无中生有一点也不为过啊!再说,我继承的是堂哥的大位,又不是继承的是伯父的大位! 杨廷和这“十全十美”的安排,遭到了少年天子的极力反对,让他始料不及,一点精神准备也没有。他瞪着老花眼珠儿注视了龙座上的少年嘉靖皇帝半晌,怎么也不愿相信,如此复杂的问题,这黄口小儿还真有能耐将它弄清楚了,而且还能提出有根有据的反驳意见!看来,老夫还真是小看那黄口小儿了啊! 少年的嘉靖皇帝见毛澄一直没有说话,他将那奏折往案上一丢,板着面孔强硬地说:“此奏朕不受理,退还。现在国家百废待兴,实施新政已刻不容缓!众爱卿,还有不有有关其它事宜的奏章?若要有,就快快呈上。朕个人家事,请以后再议!” 站在旁边的太监周正赶紧拿起那本奏折,退还给了毛澄。 众臣在杨廷和毛澄等人的鼓动下,今天准备来议大礼的,关于其它事宜之奏章,没有准备。那些已经准备好了奏章要议大礼的大臣,见皇帝发了脾气,也就没有敢再将奏折拿出来了。 嘉靖皇帝从容自若地退了毛澄的奏折,一脸严肃地,看大家都没有出声,估计没有人上奏折了,就说:“卿等没有奏折上奏了啊?好,今日早朝就到此吧,若卿等还有章要奏,请明日再说吧。”众官再瞧那龙座上着龙袍的黄口小儿,一举一动,皇帝做得像模像样,和前几日大不一样了。 那袁宗皋更是在心里树起了大拇指,钦佩少年皇帝处理此事高明。 首辅杨廷和晚上回到自家府上,一直闷闷不乐,夫人询问,他也不语。今天早晨在奉天殿,对于议礼之事,虽是礼部尚书毛澄上奏,杨廷和一言未发,但谁都知晓,那礼部上奏之奏折,实属他首辅杨廷和所为。让嘉靖皇帝认孝宗皇帝为父,是经几位重臣周全商议过的,考虑得几乎是天衣无缝,诸位均无异议,怎么嘉靖皇帝小小年纪,就能找到破绽,脱口就拿孔夫子的话来反驳呢?他退奏折之时,还振振有词,竟然拿新政做当箭牌,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让你反驳的机会就没有。 杨廷和看到嘉靖皇帝从容不迫地处理这件事,让他想起了他儿子杨慎儿时。儿子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七岁时,他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杨廷和做兵部侍郎的弟弟杨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杨廷和做过湖广提学佥事的父亲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有一天,杨廷和和兄弟们观画,就问儿子:“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杨慎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杨慎为“小友”。现在儿子已经在朝廷做翰林修撰,年纪也只有34岁,是不是自己老迈了,和年少者考虑的不一样了?不如问问儿子,看他对此有何见解。
上一章快捷键←)| 回到目录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