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相
正思量着,忽闻不远处又响起一阵马蹄声。二人循声望去,只见珠拉正骑着一匹棕色的马飞快地奔来。
洛安琪嘿嘿笑着,一骨碌从草地上爬起来。“珠——拉——这边这边!”她边跳边挥舞着手臂,仿佛很是兴奋。
珠拉也看见了她们,于是便很快赶了过来,她跳下马小跑上前,如释重负地说:“二位格格原来跑到这里来了,让奴婢好找呀!”
“怎么啦?我说过玩一会儿就回去的呀。”
阿茹娜也起身来到洛安琪身后,她仰脸望了望日头,“是啊,时辰还早得很,可是家里有什么要紧事?”
“回两位格格的话,倒没什么要紧事,只是大妃说二格格一早便出来驰马,很久都没回,所以担心格格在草原上迷了路,叫奴婢出来找。”
身旁的阿茹娜脸色刹时难看到了极点,而洛安琪也觉有些尴尬似的,“珠拉,你明明知道阿茹娜姐姐也一起出来了,却为何不告诉老祖宗?就算我不识得路,有姐姐在身边也总不至于迷路……。”
侍女像是想起了自己的粗心,于是张了张嘴没敢吱声。阿茹娜摇头,说:“乌云其其格,你不要责备珠拉了,既然老祖宗担心你,咱们就快回吧……”
-----------------
祭祀的伊克唐噶里克敖包矗立于草原中一片隆起的缓山坡顶,是用石头堆垒而成的一座圆形的塔。塔的顶端插着柳枝,此谓“神树”。树上系了牲畜毛角与写满经文的经幡,树的顶端还立有一只威武的三叉戟——“苏勒德”。在敖包的四面放有焚烧柏香的垫石,旁边还插满了树枝。
整座敖包高约十余丈,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显得蔚为壮观。鲜艳的五色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随风飘荡摇曳,发出阵阵天籁般的梵音。
这样的场景让她想起自己曾看过的关于藏区的风光片。宏伟的玛尼堆,在风中猎猎翻飞的五色经幡,以及,匍伏在朝圣之路上的虔诚的藏民……每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让她的内心充满震撼。就像现在。
如果她没有记错,明末清初时期的蒙古似乎已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了,而身穿绛红色僧衣的喇嘛也是随处可见。可为何像必利格这样的萨满,在草原上也还是能够受到如此的敬重与信任,甚至当年贵为贝勒与台吉的宰桑父子,也会放心将年仅两岁、身患重疾的乌云其其格交给他带走呢?
“喂!愣着做什么?还不快下来?”
阿茹娜不悦的喊声打断了她的沉思。洛安琪抬头望去,发现她们三人已然到了缓坡前,阿茹娜和珠拉也下了马,正站在前头等着她。
她淡淡一笑,翻身下了马,小跑几步迎头赶上。
敖包一词是蒙语,意为“石头堆”。原本是在辽阔的草原上牧人用以标识方位的记号。到了后来则逐步演变为祭神与祈祷平安的象征,成了蒙古人心目中神灵之化身。每当牧人们经过敖包时,都会下马膜拜,祈求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久而久之,敖包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宏伟壮观了。
因为次日不能参加祭祀,洛安琪便央求阿茹娜和珠拉带她顺道去敖包瞧瞧。实在拗不过她,于是一行人便赶着马直奔这儿来了。
走上缓坡,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女孩子们忽然安静了下来。洛安琪发现阿茹娜和珠拉稚嫩的脸上都带着肃穆。于是心中一凛,连忙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那份观光的心情收拾起来,学她们的模样围着敖包顺时针步行三周,又合掌许下心愿;接着再从一旁的草地上拾起一块石子来,小心翼翼地添在敖包上……